来源:电影资讯浏览次数:204发布时间:2025-01-04 21:14:31
12月31日,为期一周的“开拓艺术电影市场之路”主题展映在重庆落下帷幕。
这次由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重庆市电影局主办的展映活动,旨在拉近艺术电影和观众的距离,推动艺术电影市场化发展,增加多种类型电影供给,满足观众多样观影需求,为观众带去多样文化享受,以独特魅力和价值,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活力,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活动期间,十部类型多元的影片在重庆多家影院进行放映。放映影片场次达到100场,其中包括约十场映后主创交流会。
交流会上,电影制片人和艺术家们就如何开拓艺术电影市场,如何为艺术电影培养观众等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的发言,为艺术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暖流。
《我,就是风》
《我,就是风》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原型人物参演,讲述单臂少年阿城练习篮球,勇敢逐梦的故事,不仅是对阿城个人奋斗历程的记录,同时也是对所有面对逆境依然坚持追梦的平凡人的致敬。
此次映后交流,潘钧导演为我们讲述了电影的创作源泉以及对于开拓艺术电影市场的个人看法。
潘钧提到,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同时在前期确定拍摄青少年题材影片,选择原型主人公参加电影拍摄,对于电影呈现来说更加真实,在素人调教和拍摄方面也是一种挑战,但在后期磨合中达到了平衡的效果,创作出《我,就是风》这部影片。
《我,就是风》作为青少年题材,根据现代技术大数据,会将影片的信息推送给受众群体,如家长,老师或学校。
潘钧认为,小众电影可以针对性做宣传和发行,更有利于展开宣传。加上大数据可以针对需求人群去推送信息,同时国家有艺术院线,根据规定放小众电影或者特定电影,艺术院线可以尝试推广让观众有不同渠道去接触到艺术片子,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扩大艺术电影市场。
《我本是高山》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的剧情传记电影,讲述张桂梅老师在大山创办学校,带领学生走出大山的动人故事。
此次吴妍妍总制片参加映后交流,为大家解答传记电影和对于开拓艺术电影之路的看法。
吴妍妍认为,拍摄传记电影首先要摆脱脸谱化的人物,拒绝伪光正、假大全的人物塑造。其次是尊重原型人物,把握要点进行素材的选择,要考虑拍摄的分寸。同时她表示,今后遇到这样的拍摄类型和题材,她还会继续尝试,面对挑战。
电影根据类型分类大体分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但吴妍妍提到,不能刻板印象地认为艺术电影就不能获得商业价值,做好前期准备和思路也是有可能得到意外的效果。
其次艺术电影遇到的一大困难是找到合适的宣发,契合影片的宣发获得的效果和后续排片环环相扣,如果没有合适的宣传获得受众群体的关注,无法推广出去,获得少的排片,也无法实现其商业价值。同时找到影片的受众群体也很重要,针对受众群体作出宣传,找到适合的观众,才能拓展艺术电影的道路。
《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用贴合生活原貌的慢节奏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是让我们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对于人生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
龙飞导演在此次映后交流会中谈到该片的方言和结构设计和对于开拓艺术电影市场的看法。
龙飞提到,选用方言让返乡的大主题贴合,因为在主人公返乡说方言时,是松弛的自然的。编剧在设计大龄青年返乡的故事中采用剧中剧、片中片的结构,让看似真实的东西讽刺,虚构的事件真实。
关于此次活动核心——如何更好的拓展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这个问题上,龙飞导演认为艺术电影的速度是慢,比较小众,但同时也需要慢慢培养观众的审美兴趣,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常艺术电影的点,觉得它好看并且喜欢上它。同时作为创作者来说,所谓艺术也就是一些自我性的表达。
在表达同时,还要平衡观众的观影习惯,了解观众的审美点,把握剪辑节奏上的要求。《走走停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将轻喜剧和人生哲理性的思考融合,观察观众的喜好点,同时不失去一定的艺术性。
《小马鞭》
《小马鞭》以全景式的方式,向观众描绘了大美新疆的自然风光,并通过主角昂塞尔和小马之间的温情故事,带给大家的一部有欢笑有感动的电影。故事用鲜明的儿童视角,向观众传递出儿童情感,是一部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去表达儿童情感的儿童本位电影。
夏普卡提·木拉提导演此次参加映后活动,为观众解答关于这部儿童电影的灵感创作和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
导演在此次活动中分享到父亲原型和故事基础是基于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新疆当地的一些特色课程创作而成。把儿童的马术竞技比赛搬上荧幕,让这部儿童电影有家庭教育意义——鼓励孩子做自己,成为自己的星星。
除此之外,导演提到,天山电影制片厂作为国有企业,有义务也应尽自己的责任去拍出更多更好地儿童片,为中国儿童片作出一份贡献。
夏普卡提·木拉提导演在和观众交流中提到,推广艺术电影要将艺术电影与当下观众的需要相结合。如今的观众想要在银幕上看到更多治愈温情的电影,想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得到一些治愈和放松。在了解观众的这些需求后又不失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艺术电影拓宽道路的方法。
《云边有个小卖部》
《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主题和鲜活的角色塑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有关亲情成长和故乡的深刻反思。
在此次映后交流会中,制片人张宇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关于开拓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主题的看法。
张宇认为,艺术电影中的剧情片相对更难做好,《云边有个小卖部》特殊时期写完,在改编之前也未想过能在几年内受到广泛喜爱,原著作为偏散文诗意,给当下人们带来亲情的温暖和希望。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2018年发售的时候的销量一般,在当时将它当作为可能会非常难做的类型来做,因为在多年前,在电影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年制作艺术片不是为了获得商业价值,将温暖感人作为主题去制作影片,无震撼的画面或是强烈戏剧冲突,并没有考虑将它作为商业类型电影去看待。
但恰好在这个时间段,观众需要治愈心灵,因此《云边有个小卖部》爆火。而该电影制作周期之长,耗时七年去拍摄打磨,最后有这样的票房和热度,也有时间下观众需求的变化。
《开山人》
《开山人》根据现实改编,将重庆巫山脱贫致富开山的故事搬运到大荧幕上,不仅展现了壮丽史诗般的开山壮举,还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们内心的挣扎与坚韧。
《开山人》制片人杨淼在此次映后交流中,就影片主题包含的社会人文议题展开讨论。
他讲到创作初心和重庆城市精神相契合,影片中开山人代表着重庆精神中的坚韧和争先。在主创团队进行编剧和实地考察时遭遇种种困难,去发现开山人的淳朴和开放,用双手去创造自己的道路。
交流现场,就之后开发的项目选题将如何在保证艺术创作的前提下走好市场之路这一问题,杨淼给出解答。
杨淼认为,所有的电影作品,首要的事情是在创作规律之下,完成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观众想要的感官新体验,加入一些新鲜的类型元素。
在这方面,制片方重庆电影集团已经做出一些尝试,例如把典型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喜剧元素做尝试性的嫁接,既要有真实故事的呈现,同时又能通过电影的最新技术、最新话语,去连接观众内心的期待。
《穿过月亮的旅行》
《穿过月亮的旅行》改编自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讲述中年夫妻为给彼此一个惊喜乘坐踏上旅途而互相错过,在火车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相互治愈,最后仅在电话中度过中秋节,并没有见到彼此的故事。
《穿过月亮的旅行》总制片张宇通过此次映后会谈交流,更深入地讨论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挑战以及当下艺术电影如何更好向前发展。
张宇讲到,电影首先将原著相对带有悲伤色彩的结尾改编成最后遇见彼此,给予更好、更为圆满的结局。其次在选角上进行大胆尝试,突破了一定的小说设定,将主要人物改为两个年轻人,去讲述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尝试在不同格式下能有怎样的创新和变化。
作为短篇小说改编,电影也在原著基础上添加丰富了更多内容,探索了文学与影像结合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与此同时,张宇提到在未来也将继续尝试改编文学作品,用影片的形式呈现。
张宇认为,《穿过月亮的旅行》作为标准的一个剧情片,应该要用一个相对高级的视听语言,运用蒙太奇给观众造梦,依然要保留电影中的意象语言。衡量一个商业片的标准就是票房收入,但张宇希望在此基础上保留一些电影的真诚,交给时间,不完全利益化地迎合观众,在格式下套固定的剧情。